知识产权保护如何成为利器?

所有版权归中国经济网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美国商务部专利商标局近日发布备忘录,修改其专利无效申请的透明度规则,重点关注对外国背景公司提交的申请的审查。一些中国企业已收到美国的通知,要求其提供提交专利无效申请的理由。美方做法违反国际知识产权义务,是对中国企业合法权利的歧视性限制。意图非常明显,是将知识产权保护武器化,打压中国科技创新能力。专利无效程序对于技术竞争秩序至关重要。这将允许公司使用纠正专利滥用行为,维护正常竞争秩序和市场公平的法律机制。只有标准具有普遍性、可执行性、公平性,知识产权制度才能发挥其推动技术进步、激发创新活力的天然作用。然而,美国一些人却对这一调整反其道而行之。通过人为提高程序标准、增加审查的不确定性,中立的制度工具已经转变为针对特定国家和企业的选择性壁垒。这项新规的实质是削弱中国企业在美国市场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从而抑制中国创新企业在关键领域的市场竞争活力。过去,美国依靠资金和技术优势在全球范围内构建经济霸权。如今,中国企业正在奋起直追、快速进步在多个重要科技领域,美国越来越关心维护其经济霸权。随着以往手段的有效性逐渐减弱,美国开始频繁“创新”竞争手段,打压其他国家的正常发展。这种所谓的“专利无效测试请求透明度规则变更”无非是一场披着规则外衣的地缘政治游戏。美国的这一举措无疑是对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一次挫败。讽刺的是,美国却指责中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改革不够”,尽管美国自己的知识产权没有得到充分保护。美方长期以来钦佩中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努力和成就。中国因侵犯美国公司知识产权而被忽视并频遭谩骂尼斯。今年4月,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发布了2025年特别301报告,将中国列入“优先观察名单”,并指出中国在知识产权保护和执法方面“改革步伐仍然缓慢”。这种“指责叙事”掩盖不了美国在技术竞争面前的不安全感和失误,也掩盖不了中国在知识产权保护领域取得的重大进展。知识产权必须服务于全人类科技进步,而不应成为各国的政治工具。当知识产权保护成为武器时,它不再是鼓励技术进步的桥梁,而是抑制竞争的链条。美国一些人的做法背离了知识产权制度的初衷和创新发展的根本规律。他们会阻碍g全球科技合作,破坏市场公平和创新环境,最终损害美国自身创新体系和能力的可信度。 (作者:郭焱,来源:经济日报)
(编辑:付忠晃)

推荐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