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版权归中国经济网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环境意识,推动形成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形成全社会集体参与的积极潮流”。 2024年1月,“党中央、国务院”发布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的通知,指出“在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和国民教育系统中推进生态文明教育”。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生态文明信息化教育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关系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全面现代化建设。要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基本指导,坚持系统谋划、统筹推进,探索生态文明教育有效路径,夯实群众基础,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人才支撑。生态文明教育是培养具有生态文明知识的现代公民的教育活动。目标是树立人与自然共存的生态文明理念,提高人们尊重自然、观察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首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导下以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我国生态文明教育在高层设计、制度建设、教育实效等方面取得了显着进步。同时,我们必须严肃认识到,当前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和负担日益增大的关键时期。生态文明教育在制度保障、社会支持、师资队伍、教学方法等方面还存在一些短板和薄弱环节。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深入学习实践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系统理念,用系统思维推动生态文明教育改革创新和高质量发展。拓展教育链条,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生态文明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不断拓展教育链条,共同发展深入全民,推进生态文明教育终身。要强化学校教育的积极作用。要落实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国民教育体系的要求,使大中小学生态文明教育有机衔接、融为一体。在此背景下,高校必须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发挥学科优势,优化生态文明相关专业布局,发展生态环境工程、生态经济学、环境法等交叉学科,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专业人才培养。注重知识与行为的融合,加强实践教育,不仅在各学科班级灌输生态文明教育不仅如此,还要实施绿色低碳生活、垃圾分类等实践教育活动,通过实践过程,让生态文明理念在人们心中扎根,并通过实践经验的提高,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教育延伸到课外活动中,积极建设校园生态文化专业,开展生态科普、知识竞赛、文艺汇演等活动,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校园文化,打造“教育无处不在,启蒙无处不在”。 “培育生态遗产、文化遗产的教育环境。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科普场馆等,通过专题展览、福利大会、科普活动等方式,将生态文明教育贯穿全村。培养全社会节约意识、环境保护意识、法治意识和责任意识,培育珍视生态环境的良好氛围。建立课程体系,提高教育质量。本课程是落实生态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要结合历史情况和现实需要,从目标、内容、评价等多方面调整和推进课程体系优化,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我们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以提高知识技能素质为目标,重点讲清小学阶段的生态知识。高中阶段注重生态文明理念教育,大学阶段注重生态文明理念教育。本科层次,注重实践能力的提升,形成衔接学科阶段的课程体系,形成循序渐进的课程体系,引导学生将个人成长融入美丽中国发展大局。请理解生态文明教育与生态学、地理学、环境科学等的综合性、针对性、实践性特点,整合生态伦理、生态法治、生态科学、生态实践等内容模块,深入挖掘我国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强化课程的时代性和文化传承性,促进价值观传授、知识传递、文化有机结合。渗透、实践训练。完善课程评价体系,坚持正确方向,做到评价内容具体化、评价标准多样、评价多样化。评价方法丰富、评价目标丰富、评价过程动态。切实以评价促建设,以评价提质量,更好地促进人力资源开发和素质提升。加强联合育人,共建教育合力。生态文明教育应由国家共同推动:与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力量共同划定教育同心圆,形成全过程全方位教育全员的强大合力。要形成协同教育共识,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努力,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努力培养更多新时代人才,肩负建设美丽中国的责任。学校要发挥领导作用,履行职责。落实育人主体责任加强教育教学组织协调,主动加强亲情联系,有效利用社会资源,完善联合育人机制和方法。家庭和社会要积极发挥作用。家长要以身作则,弘扬绿色家风,教育孩子过上绿色低碳的生活。习惯。社会提供有力支持,企业、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积极提供支持。实践平台、专业资源、舆论支撑,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生态文明教育的良好环境。创新协作路径,利用数字技术搭建信息平台,通过“家长开放日”、“社交开放日”、“线上云课堂”进一步打通线上线下沟通渠道,促进各方之间交流知识和经验。整合利用社会资源,如邀请环保专家、邀请行业栋梁、知名家长进校园,建立图书馆共享生态文明教育资源等,推动课程、实践平台、师资共建和内容共享,不断增强生态文明教育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作者单位: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