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版权归中国经济网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杨锐 近期,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观念逐渐转变,出游的“银发背包客”不断增多。据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十四五”末,我国年轻健康老年人将超过1亿人,出游率高,旅游消费高。这一现象明显体现了老年人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是我国实施积极应对老龄化、通过银色经济激活内需潜力的国家战略的重要成果。发展银色旅游是一项民生工程完善民生服务体系,让老年人共享发展成果。对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银色旅游发展迅速,在连接人民生活需求和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从市场规模来看,我国年轻、健康、老年等主要群体合计超过1亿人,银发旅游市场收入预计将突破万亿元。地方实践亮点频频出现。例如,山东省玉蒙山景区严格按照“健康中国”建设要求,推进老年友好型改造,增设无障碍健康服务设施和点位。银发游客比例大幅提升,服务满意度水平得到广泛认可,产业发展和民生改善实现了双赢。政策在先,行动在后。 2024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发展银色经济提高老年人福祉的意见》,明确提出建立全国养老产业合作平台,开发养老目的地,构建系统性的银色旅游资源整合机制,体现了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更好结合的治理思路。此后,商务部等九部门联合发布了《纳入银色旅游列车促进服务消费发展行动方案》,进一步细化措施,提出了医疗服务专列、专科医生调配、紧急医疗救护等相关服务措施。一系列政策支持有效响应国家号召老年人追求安全出行的理念,体现了人们小事化大的生活方式导向。但银色旅游产业仍在发展中,一些环节与人民生活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大多数老年旅游产品仍停留在风景如画的传统打卡模式,未能满足老年人深层次的健康、幸福和情感需求。一些旅游胜地无障碍设施不够。此外,能够了解老年人心理、应对突发事件的“管家”也明显短缺。这些问题制约了行业高质量发展和人民生活福祉的提高。银色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多方面的持续努力。政策设计要确立民生导向,建立标准和支持系统。制定银发旅游服务质量国家标准,明确景区无障碍设施全覆盖、配备专职医护人员等基本指标,满足游客日常需求。保障老年人安全,完成4A级以上景区老年友好改造验收工作。建立国家级高端旅游需求数据库,整合健康状况、兴趣爱好等信息,确保政策和服务精准匹配人群。它响应需求,体现“尽力而为”的原则。产业创新必须融入人们的生活需求,创造独特的文化产品。推动“旅游+艺术体验”的完全融合。例如,云南省联合白扎染推出“学习扎染技艺+乡村旅游”项目。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传授基本染色技艺和扎染图案设计。年长的游客可以将他们的创作变成围巾和手帕等实用物品。该项目将鼓励当地农民改造高级宾馆,不仅为艺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振兴做出贡献,也为当地的振兴做出贡献。陕西省推出“秦腔文化体验线”。行程期间,专业演员将为您带来秦腔歌曲和歌唱课程。此次活动以学生体验传统乐器的方式进行,既传承了传统文化,又满足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培育区域特色知识产权,加强民族文化研究,加强民族文化保护,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线路和产品,推广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高质量发展。例如,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现场教授传统舞蹈基本动作,或者支持乡村医疗基地建设,不仅可以盘活当地文化资源,还可以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促进乡村振兴和改善民生的配合。服务优化需要聚焦人们生活中的痛点,改善老年人的体验和保障。满足解决群众急、难、急问题的要求,推动各大旅游平台简化操作流程,增加语音预订功能和大字版指南,开通同步提醒通道,允许儿童代订,弥合老年人的数字鸿沟。银发服务站将在主要旅游城市的景区、火车站设立,配备基本急救知识的人员,提供行程咨询、健康支持等日常生活服务。加强专业人力资源培养,在旅游职业学校设立“银发旅游服务”专业,增设老年心理学、基础急救等课程,每年开发综合人力资源,使服务队伍精准响应老年人需求。我们将在主要旅游城市建立“银发旅游维权中心”,开通投诉热线,简化投诉程序,切实维护老年消费者权益,实现人民群众安享晚年的生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