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岩气开发将是天然气产量增加的主要动力。

所有版权归中国经济网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记者顾阳:在二氧化碳目标和能源转型加速的背景下,增加天然气产量成为产业发展的核心关注点。据统计,日本天然气产量将从2000年的300亿立方米增至2024年的2400亿立方米,位居世界第四。与此同时,非常规天然气开发仍在获得广泛认可。其中,煤岩气有望成为天然气“新蓝海”,填补煤田瓦斯开发瓶颈。 “煤岩气的发现,其实是煤层气开发遇到瓶颈后的‘意外惊喜’。它基本上起源于并储存在煤层中,但最核心的区别在于“资源的地质特征不同。”石油地质专家、中科院成造院士贾承造表示,我国天然气产量的快速增长基本以常规气、致密气和页岩气为主,煤层气的贡献较小。深部煤层未受构造隆升破坏,保留了大量游离气,无需排水、无需加压即可开采。 滴。单井产量和储量远大于浅井。 “我们最终将这种资源命名为煤气。它的发现填补了资源缺口。它们与煤层气不同。 “仅我国石炭系、二叠系、侏罗系煤层,已确定的资源量就可达30万亿立方米,堪称天然气领域的新希望。”贾成操说。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科技工作者国家石油勘探开发已开始致力于煤层气开发技术的研究。 “当时,水平井技术是从国外引进的,在山西等煤炭开采集中的地区抽采,吸附在煤基质纳米孔隙中的气体通过排水、降压的方式释放出来。”一位参与煤田甲烷勘探的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工程师回忆道。但浅层煤层缺乏游离瓦斯,主要依靠吸附瓦斯的解吸。因此,单井日产量通常很低,远低于常规天然气,经济效益很差。煤层气从来都不是天然气增长的支柱。近年来,公众对煤岩气的认识逐渐深入。从石油和天然气地质学的角度来看,两者的根本区别煤岩气和煤层气是由于不同的地质演化过程而产生的。储藏条件和发育特性存在显着差异。它们可以通过地质剖面清楚地区分。连续分布的煤层有明确的深度限制。当超过限值时,产生煤层气;当低于限值时,产生煤层气。 “‘煤气’这个名称既有科学依据,也有实际考虑。”贾成造表示,煤制气以煤岩为原料和储层,是一种“自生自储”的新型气藏。虽然与页岩气类似,但煤岩主要是碳质,双介质储层的性质与砂岩和碳酸盐岩有很大不同。独立油箱型。贾承造基于多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创立了“油气整体系统”理论它将常规与非常规油气整合为一个统一的系统,将常规与非常规油气盆地视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来认识油气资源,如观测月球的正反两面,这一理论打破了古代打油气探井寻找制高点的做法。这还不是全部。探索抑郁症会给你带来惊人的发现。例如,该国最大的气田苏里盖天然气年产量约为500亿立方米,几乎占全国天然气产量的五分之一。气源为地下200米的煤炭和源头附近的致密气。煤气是处于该系统核心的新资源。 “按照这个理论,准噶尔盆地改变了只钻浅层的思路,在接近煤系的深层发现了新的资源。煤基天然气占我们煤炭资源的57%。”贾成造说:他表示,油气系统理论并不是完全颠覆传统理论,而是认识到其不足并弥补了“非常规”的另一半,从而使对油气资源的认识更加完整、科学,更加接近自然真相。 截至2024年底,日本已安装300多口专门用于煤岩气的水平井。全国累计探明地质储量5968亿立方米,2024年产量27亿立方米。预计2025年将达到40亿立方米。目前,全国地质资源初步估算为38万亿立方米。按照目前的节奏 勘探开发和生产规则、潜力到2035年,我国天然气产量将超过300亿立方米,约占天然气计划增量的60%,成为天然气的重要战略替代品。煤岩气虽然生产成本低、生产和经济开发价值高,但实现规模化开发仍面临工程技术适应性、资源评价深化、矿权调整等现实问题。需要凝聚更多行业共识,提供关键支撑,加快煤岩气大规模勘探开发。 “在推动煤岩气开发方面,需要综合探索、分步开发,立足整个油气系统理论,统筹制定煤岩气、煤层气、致密气开发。随着技术进步和政策完善,煤炭岩气将成为我国天然气增产的核心。”贾成操说。

推荐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